国仪量子磁共振技术应用研讨会(华南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01 10:37:24阅读次数:300 推荐产品: 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M   W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W900   核磁共振波谱仪CAN400  

 6月28日,国仪量子磁共振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开大学、西湖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磁共振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未来。

 

 

会议伊始,国仪量子量子传感与精密仪器事业部首席工程师石致富博士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随后,华南理工大学蒋尚达教授致欢迎词。他表示,国仪量子在磁共振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期待各位专家能与国仪量子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对现有设备进行定制化改造,使其更好地满足各位研究者的实际科研需求。

 

技术交流环节蒋尚达教授首先分享了《磁性分子的量子相干操控》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操控”研究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并从科学本质和技术路线的角度介绍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操控的发展宏观图景。

 

华南理工大学 蒋尚达

 

石致富博士分享了《国仪量子磁共振技术进展》报告。国仪量子是全球少数具备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单分子磁共振技术产品研发、制造和服务等完备能力的厂商之一,目前已量产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高频高场的W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以及单分子磁共振系列产品。

 

国仪量子 石致富

 

中山大学叶生发教授分享了《EPR Investigation of Orbitally Almost Degenerate Systems》报告。主要介绍了具有轨道近多重简并体系的EPR特征,这些体系通常具有反常的g因子(g因子远偏离2)。研究中利用有效哈密顿的方法详细分析了一系列轨道近二、三重简并体系的电子结构,推导出g因子的特征数学关系,并将该方法推广至高自旋体系(S ≥ 1)。

 

中山大学 叶生发

 

南方科技大学郭兴伟副教授分享了《用于瞬态自由基中间体直接观测的新一代时间分辨EPR技术》的报告。介绍了超宽单边带相敏检测时间分辨即EPR(U-PSD TREPR)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光催化反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这一技术的介绍,团队希望能够为自由基化学家提供新的机理研究思路和方法。

 

南方科技大学 郭兴伟

 

南开大学杨茵特聘研究员分享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脉冲电子顺磁共振研究》的成果。研究从适应细胞内还原性环境的稀土金属离子钆 (Gd) 入手,发展细胞内DEER测量方法,并成功实现了超低温下细胞内蛋白质动态行为的研究。同时对氮氧自由基衍生物类顺磁探针,在分子结构优化、正交标记方法应用与细胞内环境稳定方面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探索。

 

南开大学 杨茵

 

西湖大学助理教授孙磊博士分享了《分子量子比特框架:自旋调控和量子传感》报告。研究基于半醌式自由基构建了一系列MQF,结合脉冲电子顺磁共振与振动光谱,揭示了自旋动力学性质的构效关系,进而通过增强结构刚性,将室温T1提升至300微秒以上。同时,在手性MQF中观察到T1具有异常的温度依赖关系,发现磁场和客体分子对该现象的调控,据此提出了自旋声子极化子 及其诱导的新弛豫机制。最终,利用MQF材料作为量子探针,通过弛豫法与超精细光谱法,在室温溶液相实现了对核自旋的特异性量子传感。

 

西湖大学 孙磊

 

本次活动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宴,专家们就新成果新技术进行了热烈讨论,思想交锋不断。会议期间,专家们参观了华南理工自旋科技研究院,了解了研究院根据实际需求对设备进行的定制化改造。这些创新性的设备改造不仅提升了实验精度,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国仪量子作为我国磁共振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与服务,并推动多学科交叉的磁共振技术持续发展。通过举办此类活动,不仅加强了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还将为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的产业化发展带来全新动能。